1925年代的中环遮打道

360 度全景图由苏颂文创作
历史资讯:
第二代汇丰银行总行
这是香港其中一间大型银行:汇丰银行的总行。汇丰总行大厦经历了四代,第二代总行委托建筑师行Wilson &Bird建造,由当时只有23岁的Clement Palmer担任监督建筑师。他的意念糅合了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创造出非常独特的设计。为於原址展开重建工程,获多利行须拆卸。第二代总部大楼在1886年启用,直到1935年,汇丰再在此重建第三代总行大厦。
1877年,年仅35岁的汤马士.昃臣出任汇丰银行总司理,他那时已是一位杰出的银行家。在昃臣的领导下,汇丰发展平稳顺利,业务蓬勃增长。昃臣的超卓才能,让他在退休后复出,带领汇丰力挽狂澜,走出在1890和1893年两个经济危机使银行重回稳定。1906年,汇丰为他在皇后像广场竖立纪念铜像。昃臣是当时商界名人,港督卜力爵士曾表示,不论在世界各地任何邮局寄一封信,只要在信封上写上「汤马士.昃臣」的缩写,及中国(TJ China),信件就会顺利抵达皇后大道的汇丰。曾有人寄了一张注明「TJ China」的明信片,最后果然顺利送到昃臣手上。
鸣谢The Billie Love Historical Collection 及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University of Bristol提供照片
皇后像广场

十九世纪末中区进行填海工程,当时政府与汇丰银行达成共识,预留填海后所得的银行前方土地兴建皇家广场(其后易名皇后像广场)。皇家广场是香港首个市内公共场地,亦是皇后像广场的原名。1896年,广场竖立维多利亚女皇铜像,以庆祝女皇在位的金禧纪念。广场内亦竖立了其他铜像,最高峰时期共有九个。二战时,这些铜像流落四方,后来只有汇丰银行总经理昃臣的铜像能重新回到广场。广场于1966年汇丰银行百周年纪念时重新设计及绿化,成为今日的景象。
为甚麽维多利亚女皇铜像会被称为「皇后像」呢?这是由于当时港府内部负责翻译的官员把「Queen」错译作「皇后」。日治时期,女皇铜像被日军接收并拆毁成军需物资。战后香港政府把昃臣铜像丶汇丰银行的一对铜狮及断了一只手的维多利亚女皇像运返香港。受损的女皇铜像和铜像的亭座在修理后被送往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摆放,公园亦因此得名。
照片编号:CO 1069/457(36)
鸣谢英国国家档案馆提供照片
香港会

香港会于1895年投得地皮,两年于会所启用。香港会曾是外籍人士(尤其是英国人)社交娱乐的地方,为政府高官丶富商和名人提供高级餐饮及商务服务。会所楼高四层,正面主入口有凸出的石拱门厅,上面为露台,两侧有塔楼,属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1899年,会所后座落成,以二楼天桥连接主楼。
香港会于1846年由8个居港英商成立。虽然名为「香港会」,但并非人人都可入会,因为入会资格仅限欧籍人士。1960年代中期起,该会始接受华人会员,1996年才接受女性会员。会所曾是重要的政治及商业交流中心,为保存建筑,会员曾三度否决重建计划,民间也曾发起保留大楼运动。1981年,因地铁工程和楼宇老化,会所才重建。
鸣谢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提供照片
皇后行

1899年,皇后行落成,这幢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商业大楼共4层楼高,有16间办公室。大楼由遮打及麽地洋行发展,其后易主予香港中环地产有限公司,而置地公司自1899年起便一直代为管理。1923年,香港中环地产有限公司和置地以股份置换的方式合并,皇后行被纳入置地资产。1960年,皇后行被重建成文华东方酒店。文华东方在1963年开业,时至今日,已成为跨国酒店集团。
皇后行名称中的「皇后」指的是维多利亚女皇。由于大楼风格华丽得不像商厦,在建成后受到极大关注,工务司甚至在1899年的工作年报中表示:「本港这年落成的主要建筑物就是富丽堂皇的皇后行。」这里曾是俄罗斯丶丹麦和挪威的领事馆所在地。置地公司起初打算以皇后行换取怡和位于毕打街和德辅道交界的三幢物业,建议被否决后才决定将大楼改建为酒店。
鸣谢梦周文教基金会及香港历史博物馆提供照片
太子行

太子行于1904年落成,由遮打和麽地洋行兴建,并委予置地公司管理。太子行几经易手,1914年成为中环地产有限公司的物业,其后由银行家约瑟兄弟购入,再于1927年获置地收购,并在1962年被拆卸重建。1965年,楼高26层的太子大厦建成,是集办公楼及购物商场于一身的建筑。
太子行由遮打爵士命名,以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的长子威尔斯亲王,即后来的英皇爱德华七世。太子行是当时知名的商厦,吸引不少国际公司进驻,包括日本的三井洋行,还有法国丶葡萄牙丶巴格达丶美国丶英国等来自各方人士经营的商行,以及高露云律师行丶的近律师行和孖士打律师行。
鸣谢香港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提供照片
动画

1880年,香港从日本引入人力车。随着人力车增加,政府于1916年规定人力车夫须登记驾驶执照。在1920年代,人力车夫在街边等候客人是一道常见的街头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