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代的大坑莲花宫西街

360 度全景图由沈君怡创作
历史资讯:
莲花宫

「开窗临海面,闭月到笼洲」
「远看山色秀,近听水声清」
这副灰塑对联刻于庙门左右小窗旁,描绘了大坑莲花宫建庙之初的景緻。
莲花宫约建于1863年,坐落于铜锣湾道,沿路曾是低洼农地,远望是未填海的铜锣湾(即今天的维多利亚公园)至灯笼洲(即奇力岛)的海港。庙宇前殿为半八角形的重檐攒尖顶,走近庙宇前殿的底部,可见石拱基座将建筑升高,犹如大澳的棚屋。正殿则坐落岩石之上,相传观音曾在石上显灵,故在此建庙供奉。这种将室内空间抬升的建筑结构独树一帜,可能与这里地势低洼,雨季风季易受淹浸有关。随着城市发展,周边道路和土地被填高,遮盖庙宇底部结构,莲花宫不再与水为伴。
今天,莲花宫依然是大坑信俗和节庆活动的中心。例如,每年农曆正月廿六日是「观音开库」的日子,许多善信前来向观音借库,祈求财运亨通。此外,在每年中秋前夕,大坑举行舞火龙之前,火龙队成员会前往莲花宫参拜观音,为草龙点睛开光。
鸣谢香港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提供照片
莲花宫后山的木屋区

20世纪中叶,莲花宫后山一带曾是大坑最拥挤的地方之一。二战后,内地局势动盪,大批民众涌入香港,他们有一部分在大坑山边定居,搭建简陋寮屋,以传统作业为生,开垦山地种菜养猪,或开设山寨厂製风扇。1950年代,后山木屋区的灰色经济非常活跃,包括俗称「大档」的非法赌档等,报章甚至将这里称为「铜锣湾红灯区」。大多大坑居民都避而远之,山上山下,各有秩序。
山上一直缺乏基础设施,居民需要到山下取水,加上火灾频仍,治安欠佳,过度拥挤,生活条件艰苦。1970年代,政府逐步清拆木屋区,徙置居民。
鸣谢高添强先生提供照片
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湾仔堂

从莲花宫香火鼎盛的情景,居民热心参与舞火龙的热闹场面,可见大坑居民对传统信俗的投入。大坑社区内亦有其他宗教团体,其中之一是位于莲花宫旁的中华基督教礼贤会湾仔堂。教会购得莲花宫山边的土地,平整斜坡,开闢了现在的礼贤里,1967年会堂完工。
教会除主持聚会崇拜,也曾开设幼稚园,为大坑街坊举办兴趣班。由于靠近莲花宫后山,1960至70年代期间,教会积极服务山上的社区。据说,当时山坡住着一些流氓,每当崇拜前敲钟,他们因不满被吵醒,愤而从山上掷石击碎教堂玻璃窗。然而,即使知道流氓所为,该堂牧师及会友仍然热心探访木屋区居民,向他们传福音,搭建了山上山下社区的桥樑。
鸣谢香港政府新闻处图片资料库提供照片
铜锣湾裁判司署

在1970年代,从这里可以看到铜锣湾裁判司署。该建筑由巴马丹拿集团设计,1958年动工,并于1960年春落成。它呈现了当时流行于公共建筑的简约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运用现代建筑物料,结合西方古典建筑宏大比例,并简化外牆的几何装饰。
除了裁判法院等司法设施外,这幢建筑亦是数个政府部门的办公室,包括社会福利署、市政事务署及人口登记局,当中人口登记局对港岛区居民而言尤其熟悉。1980年前,不少内地同胞来港定居,想正式成为香港的新居民就需要到此登记并领取身分证。
鸣谢香港政府新闻处图片资料库提供照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
360度舞火龙开光仪式影片
动画: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飞机榄曾风靡一时。小贩多会斜背着绿色榄形铁箱,叫卖甚至唱歌吸引街坊注意。顾客从唐楼露台抛下硬币,小贩便从箱内取出由盐和甘草等药材醃製而成的甘草榄,用力往上一抛,甘草榄便会飞向住在数层楼高的住客。「飞机榄」因此得名,成为了城市奇观,经常吸引不少路人、街坊围观。
当时,大坑社区内的传统中式房屋逐渐改建成4至6层高的唐楼,飞机榄一飞冲天的情景,正是大坑、乃至上一代香港人的共同回忆。自1980年代起,随着市区发展,唐楼渐渐被10层楼以上的多层住宅大厦取代,飞机榄便渐渐式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