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代的大坑蓮花宮西街

360 度全景圖由沈君怡創作

返回

歷史資訊:

蓮花宮

「開窗臨海面,閉月到籠洲」
「遠看山色秀,近聽水聲清」

這副灰塑對聯刻於廟門左右小窗旁,描繪了大坑蓮花宮建廟之初的景緻。

蓮花宮約建於1863年,坐落於銅鑼灣道,沿路曾是低窪農地,遠望是未填海的銅鑼灣(即今天的維多利亞公園)至燈籠洲(即奇力島)的海港。廟宇前殿為半八角形的重檐攢尖頂,走近廟宇前殿的底部,可見石拱基座將建築升高,猶如大澳的棚屋。正殿則坐落岩石之上,相傳觀音曾在石上顯靈,故在此建廟供奉。這種將室內空間抬升的建築結構獨樹一幟,可能與這裡地勢低窪,雨季風季易受淹浸有關。隨著城市發展,周邊道路和土地被填高,遮蓋廟宇底部結構,蓮花宮不再與水為伴。

今天,蓮花宮依然是大坑信俗和節慶活動的中心。例如,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是「觀音開庫」的日子,許多善信前來向觀音借庫,祈求財運亨通。此外,在每年中秋前夕,大坑舉行舞火龍之前,火龍隊成員會前往蓮花宮參拜觀音,為草龍點睛開光。

鳴謝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提供照片

蓮花宮後山的木屋區

20世紀中葉,蓮花宮後山一帶曾是大坑最擁擠的地方之一。二戰後,內地局勢動盪,大批民眾湧入香港,他們有一部分在大坑山邊定居,搭建簡陋寮屋,以傳統作業為生,開墾山地種菜養豬,或開設山寨廠製風扇。1950年代,後山木屋區的灰色經濟非常活躍,包括俗稱「大檔」的非法賭檔等,報章甚至將這裡稱為「銅鑼灣紅燈區」。大多大坑居民都避而遠之,山上山下,各有秩序。

山上一直缺乏基礎設施,居民需要到山下取水,加上火災頻仍,治安欠佳,過度擁擠,生活條件艱苦。1970年代,政府逐步清拆木屋區,徙置居民。

鳴謝高添強先生提供照片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灣仔堂

從蓮花宮香火鼎盛的情景,居民熱心參與舞火龍的熱鬧場面,可見大坑居民對傳統信俗的投入。大坑社區內亦有其他宗教團體,其中之一是位於蓮花宮旁的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灣仔堂。教會購得蓮花宮山邊的土地,平整斜坡,開闢了現在的禮賢里,1967年會堂完工。

教會除主持聚會崇拜,也曾開設幼稚園,為大坑街坊舉辦興趣班。由於靠近蓮花宮後山,1960至70年代期間,教會積極服務山上的社區。據說,當時山坡住著一些流氓,每當崇拜前敲鐘,他們因不滿被吵醒,憤而從山上擲石擊碎教堂玻璃窗。然而,即使知道流氓所為,該堂牧師及會友仍然熱心探訪木屋區居民,向他們傳福音,搭建了山上山下社區的橋樑。

鳴謝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資料庫提供照片

銅鑼灣裁判司署

在1970年代,從這裡可以看到銅鑼灣裁判司署。該建築由巴馬丹拿集團設計,1958年動工,並於1960年春落成。它呈現了當時流行於公共建築的簡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運用現代建築物料,結合西方古典建築宏大比例,並簡化外牆的幾何裝飾。

除了裁判法院等司法設施外,這幢建築亦是數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室,包括社會福利署、市政事務署及人口登記局,當中人口登記局對港島區居民而言尤其熟悉。1980年前,不少內地同胞來港定居,想正式成為香港的新居民就需要到此登記並領取身分證。

鳴謝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資料庫提供照片

非物質文化遺產:

360度舞火龍開光儀式影片

 

動畫: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飛機欖曾風靡一時。小販多會斜背著綠色欖形鐵箱,叫賣甚至唱歌吸引街坊注意。顧客從唐樓露台拋下硬幣,小販便從箱內取出由鹽和甘草等藥材醃製而成的甘草欖,用力往上一拋,甘草欖便會飛向住在數層樓高的住客。「飛機欖」因此得名,成為了城市奇觀,經常吸引不少路人、街坊圍觀。

當時,大坑社區內的傳統中式房屋逐漸改建成4至6層高的唐樓,飛機欖一飛沖天的情景,正是大坑、乃至上一代香港人的共同回憶。自1980年代起,隨著市區發展,唐樓漸漸被10層樓以上的多層住宅大廈取代,飛機欖便漸漸式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