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油麻地彌敦道

360 度全景圖由歷史照片整合而成

返回

 

歷史資訊:

平安戲院

1934年,平安戲院開幕。這是華南地區最早採用隔音物料的戲院之一。戲院的平面呈梯形,圓拱形的屋頂採用了大跨度的鋼架結構。扇形播映廳的地下有過千個座位,設有包廂及樓座,為當時全港最大的戲院之一。戲院屬現代簡約主義風格,窗間設有裝飾主義風格的花紋和飾帶,入口處有個離地18呎的大簷篷,上方是霓虹燈大招牌。戲院在經營了24年後宣告停業,於1960年被重建成平安大廈。

平安戲院與皇后戲院由同一公司管理,聯線上映西片,票價相同。平安戲院曾為過海觀眾提供免船費或運車費優惠,他們亦可以優惠價由尖沙咀或佐敦道乘車至戲院門口車站。平安戲院的首映電影為美國電影《1933年淘金女郎》,1935年開始放映有聲電影。1954年3月20日,香港首套設有英文字幕的電影《春滿花都》在平安戲院和皇后戲院上映。

鳴謝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資料庫提供照片

普慶戲院

普慶戲院在1902年開業,是九龍區最早期的戲院之一。建築物最初為舊式戲院,以粵劇演出為主。1927年,兩層樓高的中式建築因瓦面被風吹去而被拆卸重建。第二代普慶戲院的設計仿照歐美華麗的舞台格局,偶爾會放映電影。1955年,建築被改建成普慶大廈,內有百貨公司,戲院則位於大廈後座,設有當時港九最大的銀幕。1990年,這裡改建為逸東酒店及普慶廣場。戲院曾以迷你戲院形式在商場內延續,至2002年結業。

第二代普慶戲院屬古典復興式建築,外牆呈古典三段式結構,正面外牆中央有六條兩層樓高的愛奧尼柱,甚有氣派,還可於劇目上映或重要節慶時懸掛大型花牌。1953年,戲院外牆便曾懸掛慶祝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加冕的花牌。

鳴謝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提供照片

九龍巡理府(南九龍裁判署)

大樓建於1936年,初時稱為九龍巡理府,專責審理輕微刑事案件,如非法擺賣等。1961年易名為南九龍裁判署。直至1986年,這裡轉為司法機構中央檔案庫,1997年後,則改由土地審裁處及勞資審裁處使用。大樓設計呈古典復興主義風格,面向加士居道的正面以麻石構成基座,其上是由愛奧尼式花崗石柱所圍繞的柱廊,雄偉而莊嚴。2009年,大樓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1941年12月25日,駐港英軍戰敗,香港進入日治時代,法院大樓被日軍用作辦公室,直至二戰結束,才恢復原本功能。當時,政府對裁判官實施臨時措施,把原本裁判官最高只可判處犯人監禁12個月,改為最高可判監禁兩年,如果犯人數罪並罰則最高可被判囚三年。至1949年,更將此臨時措施定為永久性規定,裁判官亦擁有對輕微違法行為判處罰款的權力。

鳴謝香港政府新聞處圖片資料庫提供照片

 

動畫:

油麻地一帶戲院林立,十分熱鬧,各式小食攤販亦趁機來到戲院門口謀生。其中雪糕小販騎著改裝後的單車前來,車頭保溫箱裡裝滿雪糕。他們在戲院前停穩單車,便開始賣雪糕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