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2025
好去處|「城市景昔」擴展至大坑 擴增技術重現街區百年變遷及舞火龍文化
橙新聞
文化
【橙訊】旅遊事務署推出的文化創意旅遊項目「城市景昔」,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智能手機轉化為穿越時空的視窗,把香港的今昔面貌,以360度全景圖像呈現,互相對比,讓香港精彩的歷史重現用戶眼前。
2月27日「城市景昔」正式擴展至大坑五個指定地點。大坑不僅是香港的特色小區,其最具代表性的舞火龍習俗更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景昔」將擴增實景(AR)技術帶到大坑社區,市民和旅客可透過智能手機,穿越時空探索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社區,沉浸式體驗大坑的今昔變遷和文化特色。
新設五個指定地點 還原昔日大坑風貌
五個新設置的「AR 時鐘」分別位於大坑的火龍徑、銅鑼灣道、蓮花宮西街、浣紗街及大坑火龍文化館,串連成一條歷史散步路線。市民和旅客只需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掃描這些「AR 時鐘」,便可欣賞由歷史照片或本地藝術家畫作整合而成的昔日街景。此外,每個場景中的地標建築均配有根據歷史資料和街坊口述歷史撰寫的文字描述,細緻呈現大坑的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點滴,讓市民和旅客在享受視覺體驗之餘,也能深入了解這個社區。
AR技術升級 火龍文化躍然眼前
今次「城市景昔」的一大特色是透過動畫與360度影片,立體展現大坑舞火龍這項百年非遺傳統習俗。本地藝術家參考歷史資料,創作出生動細緻的動畫,再透過AR技術將其融入場景,讓市民和旅客從嶄新視角欣賞這項極具代表性的節慶活動。此外,「城市景昔」採用360度全景鏡頭拍攝,在中秋節期間捕捉大坑舞火龍點睛和巡遊表演時的熱鬧畫面,將火光閃耀、鑼鼓喧天的氛圍重新呈現,讓市民和旅客猶如置身其中,一年365日全天候都能親身感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除了大坑舞火龍,五個指定地點亦分別闡述大坑不同年代的的居民生活、社會環境變遷等。
位於火龍徑的「城市景昔」體驗展示了銅鑼灣的發展歷程。透過歷史全景圖像,可以看見1924年該區的重要地標:皇后運動場、皇后運動場涼亭、中華火車糖局、舊銅鑼灣避風塘和大坑明渠,一探這繁華地段的前世今生。
位於銅鑼灣道的「城市景昔」體驗以昔日大坑的民生日常為主題。從歷史全景圖像中可以看見浣紗街、明新製鏡公司、香港中華游樂會和大坑坊眾福利會在 1959 年的面貌。作為大坑的核心地帶,這裡和昔日大坑居民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活動密不可分。
位於蓮花宮西街的「城市景昔」呈現了蓮花宮一帶的社區風貌。從歷史全景圖像中可以看見1971年的蓮花宮、蓮花宮後山的木屋區、中華基督教禮賢會灣仔堂和銅鑼灣裁判司署。這些建築構成了昔日蓮花宮一帶的社區景觀,見證了大坑的宗教文化和社區發展。
位於浣紗街的「城市景昔」體驗以大坑的建築為主題。從歷史全景圖像中可以看見1953年的新村街30及31號、虎豹別墅和龍溪臺。這三個大坑地標各有其建築風格,蘊含豐富的歷史價值。
「城市景昔」由旅遊事務署委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研發及製作,自2021年推出以來,已於中環、山頂、尖沙咀、深水埗、油麻地、佐敦及鯉魚門等地區設置AR時鐘,讓旅客透過科技感受香港的文化與歷史。這次擴展至大坑區,標誌著該計劃進一步深化對本地文化遺產的探索與呈現,為旅客提供更具故事性和互動感的智慧旅遊體驗。
「城市景昔」手機應用程式可於Apple App Store和Google Play免費下載,市民和旅客亦可透過「城市景昔」網站(cityintime.hk)遙距體驗,隨時隨地欣賞各個指定地點的今昔景觀。
「城市景昔」日後將舉辦城市漫步、紀念品派發等活動,稍後更會擴展至九龍城區。
感興趣者,可關注「城市景昔」社交媒體,掌握最新活動資訊。用戶亦可透過「城市景昔」網站進行遙距體驗,欣賞各個指定地點的今昔景觀。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tyintime.hk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cityintime.hk/
小紅書: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5defefe000000000500da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