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代的尖沙咀梳士巴利花园

360 度全景图由历史照片整合而成

返回

 

历史资讯:

半岛酒店

半岛酒店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酒店之一,1928年落成,属于新古典巴洛克风格。半岛酒店闻名全球,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华丽的酒店,有「远东贵妇」的美称。酒店大堂茶座被誉为香港最优雅的茶聚地点之一,吸引不少人前来品尝下午茶。

半岛酒店的豪华不仅在于建筑,其配套服务亦尽显贵气。酒店在1970年一口气购入了一批共七辆的银影号劳斯莱斯,每辆价值十五万五千港元,交易打破了当时劳斯莱斯个别订单的纪录,获全球报章广泛报导,成为一时热话。车身呈深绿色,是标志性的「半岛绿」。酒店至今仍拥有豪华的劳斯莱斯车队。

鸣谢香港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提供照片

弥敦道

弥敦道是九龙半岛的一条主要干道,从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开始贯穿油麻地、旺角,直达深水埗区。这条干道早于1860年已经兴建,不过当时称为「罗便臣道」,是以和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港督罗便臣爵士命名。罗便臣道起初狭窄荒凉,直到1904年,港督弥敦爵士决定扩展街道,并在街道两旁遍植树木,改善景观。1909年工程完成,同年当局发现港岛和九龙有不少街道同名,为免混淆,于是将这些街道重新命名,罗便臣道便被改为弥敦道。

现在的弥敦道有六条行车线,两旁商店林立。但原来当年开展扩建工程时,因为九龙人流稀少,工程曾被笑称为「弥敦蠢事」。时至今日,九龙已发展起来,弥敦道也成为九龙的一条主要干道。一些当时种植在九龙公园旁的古树仍然竖立,至今超过百年。

鸣谢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提供照片

讯号山

这座小山丘早年被称为黑头角,「黑头」的名称来自以前山脚一间叫Blackhead and Co.的公司。1907年,位于水警总部前方的时间球塔被迁至山上,并由1908年起为船舶及市民提供报时服务。时间球是直径6呎的空心铜球,每日下午1时前以人手绞动,升至桅杆杆顶,1时正便自动引放下坠至杆底。1920至1933年间,时间球改为每日上午10时和下午4时各引放一次。因为讯号塔以旗号或灯号向船员发出讯息,后来人们就称这里为讯号山了。

黑头角别称「大包米」,因为这座小山丘小得不像山,就像一包横放的袋装米一样。这里曾是英军的战略高点,九龙东炮台原本建在此处,与设于前水警总部附近的九龙西炮台共同守卫维多利亚海港。二战期间,讯号塔曾被征用作临时弹药库,其后随年月荒置。1958年,英军将黑头角交还给政府。

鸣谢香港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提供照片

蓝烟囱码头

蓝烟囱码头曾是香港其中一个大型货仓码头,由太古洋行代理的蓝烟囱轮船公司于1905年购入地皮,1906年开始兴建,并于4年后投入服务。码头设有货仓和货场,又邻近九广铁路,是铁路货运和海上货运的交汇处,也是当时香港通往世界各地航运物流的枢纽之一。1971年,新世界发展购入该地皮售并将之改建为酒店及购物中心。

码头的英文名为Holts Wharf,是以创办人艾佛·霍尔特Alfred Holt的姓氏命名。简称为「蓝烟囱」,因为旗下轮船的烟囱全都髹上蓝色。远远望去能清楚看见蓝色烟囱,故被称为「蓝烟囱货仓」。

摄影者:G.Warren Swire
鸣谢John Swire &Sons Ltd 及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University of Bristol 提供照片

香港基督教青年会

香港基督教青年会(YMCA)是本地重要的注册慈善团体之一。1922年,青年会选定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作为会址,两年后兴建大楼。1931年大楼扩建西翼,增加了客房、游泳池及礼堂。青年会在1950年代迅速发展,大楼于1989年重建成楼高16层的建筑,3年后又建了幼稚园及专业进修书院,为市民提供更多服务。

香港有很多慈善团体,为市民无私奉献。基督教青年会于1844年在英国创立,目标是「使受雇在布业及其他贸易行业的年轻人在心灵上得到改善」。为发扬这种服务精神,青年会于1901年在香港成立。早期青年会的活动包括英语课程、圣经研读、体操、公开讲座及福音聚会等,后来扩展至服务社区,更创立多间中小学及幼稚园。

鸣谢香港基督教青年会提供照片

 

动画:的士最初只在香港岛行驶,直到1926年服务才扩展至九龙及新界。1950年代,尖沙咀码头设有的士站,配合铁路总站及巴士总站,成为九龙的交通枢纽。

返回